柳玭家訓形成的原因
時間:2020-06-13 03:47:02 來源:達達文檔網 本文已影響 人
徐靜
摘要:柳玭《戒子孫》是唐末一篇重要的家訓,對后世影響頗大。它形成的原因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及作者的生存環境密切相關。文章試從家庭內部原因與外部環境兩方面來探討其形成的原因。
關鍵詞:柳玭;
家訓;
原因
家訓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個體現,集中反映了古代封建大家庭的人生觀、價值觀,承載了家族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與勸誡。柳玭的《戒子孫》是唐末一篇重要的訓誡子孫后輩的家訓。在兩唐書的《柳玭傳》中能窺見其一些內容,是柳玭在修身、治家、興業等方面對子孫后輩的忠告與勸誡。針對柳玭家訓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主要針對柳玭家訓內容和作用方面的研究,但研究尚有不足,本文欲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柳玭家訓形成的原因進行討論。
一、繼承家族優良家風
“一個大門第,決非全賴于外在之權勢與財力,而能保泰持盈達于數百年之久;
更非清虛與奢汰所能使閨門雍睦,子弟循謹,維持此門戶于不衰。當時極重家教門風”[1](309-310)。無論是士家大族還是一般家庭都很重視家教門風,家風不正就會遭人輕視,不利于家族的發展;
例如北魏刁氏一族“家風不甚修潔,為時所鄙”[2](1290)。如果家風嚴謹,就會得到時人的稱贊,給家族帶來聲譽。孝莊帝就曾稱贊宋隱家族“宋郎中實有家風,甚可重也”[2](963)仕宦子弟的言行舉止直接關系到家族聲譽、影響家族地位,因而不得不重視個人修養。柳氏家族是河東的名門望族,“初公綽理家甚嚴,子弟克稟誡訓,言家法者,世稱柳氏云”[3](4310),祖父柳公綽“性謹重,動循禮法。屬歲饑,其家雖給,而每飯不過一器。歲稔復初。家甚貧,有書千卷,不讀非圣之書。為文不尚浮靡?!盵3](4300)柳公綽性格謹慎,遵循禮法,嚴于律己,非圣賢之書不讀。父親“仲郢有父風,動修禮法,僧孺歡曰:‘非積習名教,安能及此!入為監察御史”[3](4305),可見柳玭的祖父、父親在當時都是有名的遵循禮法之人,柳玭深受其影響“余幼聞先公仆射言:立己以孝悌為基,恭默為本,畏怯為務,勤儉為法。肥家以忍順,保交以簡恭。廣記如不及,求名如儻來。蒞官則潔己省事,而后可以言家法,家法備,然后可以言養人?!盵4](5027)一個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以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為基礎,以恭敬、寧靜為根本,以小心謹慎為要務,以勤儉節儉為準則。如果想讓家族興旺就要互相忍讓;
朋友之間的相處應是簡單而又恭敬的。即使自己博聞強識也要發現自己的不足;
不要把功名看的太重。為官要潔身自好,只有這樣才算得上守法,守法了才能育人。
柳玭在家訓中舉出了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崔氏家族之所以能上百年興盛不衰,因為其世代注重以孝悌為本;
裴寬的先人在武則天朝與宰相魏玄同約為兒女親家,還未及成婚,魏玄同被羅織罪名入獄,其家人被流放嶺南,地位一落千丈。在這種情況下,裴寬的先人以信為做人之本,不僅沒毀婚約,反而在魏家落難時冒著危險迎娶魏家之女。柳玭舉出這兩個例子是想說明每個家族都應該有自己的立家守業之本,以約束子孫嚴守家規家法,只有這樣才能長盛不衰。相反王涯以及賈相國門人例子,讓他深刻的明白“成立之難如升天,覆墜之易如燎毛?!币蚨偨Y出“夫名門右族,莫不由祖考忠、孝、勤、儉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孫頑、率、奢、傲以覆墜之?!盵4](5028)要求子孫時刻秉持勤儉持家之法,以保家族之長盛不衰。柳玭家族的家法內容從立身、為官、處事等方面為柳玭家訓的創作提供了源泉,這些內容一直鞭策和激勵著柳玭,因而他就想把自己家族好的家風、家禮通過“家訓”的形式傳承下去?!凹绎L就是世族精神文化傳統,一種精神或行為方式在某一宗族內延續三代以上,便可視為某一家族文化傳統,構成其家風”[5](343)柳玭通過文字的形式,編成“家訓”,把祖輩們的優良家風、家禮發揚光大,同時以此來規范子孫后代的言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自己的子孫后代從中汲取養分、從中受益,從而使家族興旺發展,不辱先祖。
二、增強家族凝聚力,以求保身興族
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說 “時運交移,質文代變,古今情理,如何言乎!”[6](396)“故知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平時序,原始以要終,雖百世可知也?!盵6](408)任何人、任何事都處在一個大的社會環境之中,不可能脫離了當時的社會環境而獨立存在。柳玭家訓的出現正是受唐末特殊的社會背景以及自身宦海沉浮的影響。首先,柳玭生活在唐朝晚期,藩鎮割據、宦官亂政、農民起義不斷、社會動蕩。尤其“懿宗在位十四年,荒縱無德,臣下宴安寵祿,自是內盜迭興,南詔再亂,民逐其上而唐室大壞矣”。[7](8150)僖宗即位后不久又爆發了黃巢大起義,讓本就動蕩的唐朝更加風雨飄搖。柳玭經歷了黃巢之亂,世家大族紛紛南逃,戰火紛飛,岌岌可危。身處戰亂頻繁、危機四伏的年代,上至皇帝下至黎庶,每個人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大量的人或死于戰火,或死于天災,朝不保夕。無論是士大夫還是百姓都有一種危機感,想盡辦法保全自己和整個家族。在這個動蕩的社會,要防御外在的各種威脅,確保家族成員的和諧共處,增強家族的凝聚力,在亂世中求生存就需要有個規范,“家和萬事興”只有家庭和睦、齊心團結才能同舟共濟,一致對外,以維護整個家族的利益,促進其穩定和發展。柳玭想通過撰寫家訓的方式,來增強整個家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讓家族團結起來,共同抵御外在力量的侵入,以確保人身安全和家族的永續發展。
其次,柳玭的仕途坎坷。在他任御史大夫,昭宗想要任命其為宰相時,“中官僭玭煩碎,非廟堂器,乃止”[4](5026),柳玭自己的親身經歷,讓他明白一旦踏上仕途就朝不保夕,生死都在一念之間,榮華富貴轉瞬即逝,稍有不慎就會引來殺身之禍,所以要有居安思危、盛極而衰的憂患意識。無論是外部生存環境,還是自己的仕途不順,迫使他不得不為自己的后輩和整個家族的發展考慮。于是就想通過“家訓”的方式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寫下來,以此來警戒后輩。柳玭在家訓中開篇就說:“夫門第高者,可畏不可恃。立身行己,一事有墜先訓,則罪大于他人。雖生可以茍取名位,死何以見祖先于地下?不可恃者,門高則自驕,族盛則人之所嫉。實藝懿行,人未必信。纖瑕微累,十手爭指矣。所以承世胄者,修己不得不懇,為學不得不堅?!盵3](4308)告誡子孫不能依靠高門第,因為門高則驕傲、族盛則會招致別人的嫉恨,即使你有真才實學別人也未必信,稍有過失,別人就會對你多有指責。所以官宦子弟嚴于律己、堅定求學。子孫不要依憑門第,而是要自立。告誡子孫時刻小心謹慎,不能狂妄自大,“言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故世族遠長與命位豐約,不假問龜蓍星數,在處心行事而已?!盵4](5027)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正是這個道理,要想保身興族就必須注意自身言行,這些內容正是他經歷了宦海沉浮之后的有感而發。在封建社會里,個人和家族的命運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榮華富貴轉瞬即逝,在這個反復無常的歷史條件下,制定一套家規來克服家族內部的缺陷,并以此來訓誡子孫、防止家族敗落,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用的。
“政亂于上,家治于下”[8]柳玭家訓的出現正是如此。無論柳玭當時所處的動蕩的社會壞境還是自身的宦海沉浮,都促使他想要撰寫一篇家訓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誡后代,勉勵他們。柳氏家訓的編修不僅有助于增強家庭成員對個家族自我認同,增強家族的內部團結和凝聚力,共同抵御外部力量的侵入,維護家族的穩定;
還寄托了作者對后輩的勸誡和勉勵,警醒后輩要謹言慎行、嚴于律己,時刻保持清醒,要有憂患意識。
在唯物辯證法中,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是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是第二位的,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柳玭家訓的編寫就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無論是抵御外部力量的入侵,還是希望保證家族的團結穩定都是次要的,真正起作用的是柳玭想把自己家族的優良傳統發揚下去,端正家風、增強家族凝聚力,以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為子孫在仕途中的發展提供助力,已達到保身興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09-310
[2]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2:1280,963
[3]劉煦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4300,4305,4304,4308,4308
[4]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5026,5026,5027,5028
[5]王永平.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343
[6]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13:396,408
[7]司馬光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8150
[8]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間關系.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M].北京:三聯書店,2009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