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誤是進取的代價 香港高官,小失誤大代價
時間:2018-12-24 16:47:06 來源:達達文檔網 本文已影響 人
在香港,沒有人享有所?的“特權”,即便是特首,非公務活動時車壓黃線,照樣要接受處罰。 在香港,用謹言慎行來形容高官的行為并不過分,因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在接受著公眾和媒體的嚴密監督。即便如此,他們仍時遭非議,甚至被“彈劾”。
日前,香港官員違規建筑風暴愈演愈烈,香港僭建風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幾乎引發香港政壇的地震。
據悉,香港此次僭建風波涉及特首、教育局局長等一眾高官。盡管事情不大,也不存在主觀惡意,但媒體和民眾的百般質問,使高官們不得不主動承認錯誤,立即無條件整改。
有評論認為,僭建物,其實不是什么大事,這輪風暴體現更多的是香港最重要的資產,也是對特區政府公信力和行政能力的再一次考驗。
特首曾蔭權違建的代價
5月31日,在房屋署發布聲明證實曾蔭權違建屬實后,曾蔭權在十幾分鐘內便作出回應,表示“為消除一切疑慮,我已委托專業認可人士按照屋宇署的勸喻信,安排盡快清拆現有玻璃嵌板,并將根據法例要求跟進重建合乎標準的客廳陽臺”。
據報道,曾蔭權多年前以公司名義購買了位于半山的公寓。該公寓現出租,由開放式陽臺改為封閉式陽臺,但此改造舉動被質疑為違建行為。
質疑聲一出,曾蔭權便站出來主動澄清,稱自他于1998年買入以來,從未進行任何改建或加建工程。為進一步證實,曾蔭權還邀請屋宇署有關人員到場評估。負責規管香港樓宇違建的屋宇署,雖然曾因違建問題被屢屢炮轟,但面對香港當政一哥的房屋,毫不手軟,派員實地勘查后,公開發布勘查結果,證實特首違建屬實。
此前,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已經歷過類似質問。孫明揚稱,自己在1994年購入的跑馬地寓所有兩項僭建物,但購入該寓所時自己并不知情僭建部分已存在。他曾在2006年接獲屋宇署要求清拆的通知,可由于有關的僭建物占地小且無實時危險,故當時并未即時清拆。不料,此舉被公眾和媒體稱作“知法犯法”。
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的孫明揚百口莫辯,“當時我應該敏感度高一些,應該以身作則,在這方面做得更好,但我沒有做到”。面對媒體和公眾的指責,孫明揚只有主動承認錯誤,并立即將僭建物拆除。
曾供職于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者唐方方認為,在香港當官不容易,必須要處處做表率,嚴格按照香港法律行事,不能仗著自己是政府官員就高人一等,否則必將受到民眾集體撻伐,下臺是遲早的事情。
在香港,沒有人享有所?的“特權”,即便是特首,非公務活動時車壓黃線,照樣要接受處罰。
首長級官員的“無心之失”
談到香港的監督,“狗仔隊”、“廉政公署”這些在港片里常見的詞會被人們提及。特別是香港的“狗仔隊”十分出名,他們常有侵犯隱私的行為,但也挖出了很多“猛料”,成為監督香港官員行為的重要利器,讓很多官員暗自痛恨自己的“無心之失”。
2007年7月5日晚10時許,大批剛采訪完鐘鎮濤演唱會的記者,意外發現已婚并育有兩子的廣播處處長朱培慶,與一名濃妝艷抹的妙齡艷女挽臂同行。當發現記者在場時,朱培慶立即甩開女伴,閃身躲在女伴身后,逃避記者。這過程被記者一一拍下,翌日成為多份報章的主要新聞。
次日,朱培慶透過港臺機構傳訊總監陳敏娟,就面對記者時反應“失措”向公眾致歉。但事情并未就此打住,事后有報道稱他并非首次召妓,更有指控稱有人代他支付四千元“出街費”,惹來收受利益的揣測。9日,特區政府正式批準朱培慶提早退休。
因為“頭上三尺有傳媒”,“聚光燈”的監督和言論放大功能可不是能輕易躲過的。被媒體和公眾監督拉下馬的香港官員不在少數。當年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的辭職,充分說明在香港,任何政策都離不開嚴格監督,高官必須要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可有任何的“無心之失”。
2003年3月5日,梁錦松公布了調整汽車首次登記稅計劃。隨即,梁錦松兩月前購買一輛私家車之舉受到質疑,被指在調稅前買車是為避稅。梁錦松坦承應該避嫌,不該在調稅前買車,但同時強調買車只是為接載即將誕生的嬰兒和家人,是無心之失。為表誠意,他表示會把加稅前后車價差額的兩倍,即38萬港幣捐給慈善機構,但此舉依舊不能抵擋輿論和公眾質疑。梁錦松三次表態:“事后看來,我當時應該避嫌,不應在稅項可能調整之前買車?!逼扔诠姾洼浾摰膲毫?,梁錦松最終宣布辭職。
在香港,民眾捍衛的是制度面前人人絕對平等。在他們看來,官員掌握更多資源,當然要對自己要求更嚴格。寬待民眾,嚴苛政府,是他們奉行的原則。
據媒體報道,曾任香港財政司司長的曾蔭權也遭遇過“驚心動魄”。那時,廚師們因為索要加班費將財政司告上了法庭。更有趣的是,廚師們寫了一本名為《驚心動魄的303天――在曾蔭權官邸的日子》的書,準備曝光曾蔭權的私生活。
唐方方說,面對媒體質疑,第一時間作出回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絕不會推諉卸責,更不借此打壓他人。這是香港得以保持生機活力的根本所在,也是當官不易的最好注解。
公務員是“打工者”
在香港人眼中,政府是公眾以納稅為代價而換取公共服務的處所,所有公務員都是為公眾服務的“打工者”。
在香港,公私之間有著嚴格界限,嚴禁公務員使用政府資源處理私務,哪怕是用公款給自己買瓶汽水也不行。香港能有今天的廉潔程度,離不開制度建設,更離不開為了維護公平公正而做出努力的港人。
5月15日,香港立法會會議上,有議員質詢政府近年公務宴請吃喝賬單。對此,香港民政事務局公布了一份賬單,告知公眾近3年來,民政事務局及民政事務總署舉辦宴會的費用。
在香港,公務午宴及晚宴每次開支上限分別是,每人350元港幣和450元港幣。這在金貴的香港中環,只夠幾個人點份勉強說得過去的西式套餐,或在嘈雜的中餐館大廳里,來桌最尋常的五菜一湯。此外,公款吃喝不許有魚翅、鮑魚;菜品原則上最多6道,吃不完要打包。
據媒體報道,曾蔭權每年會宴請立法會議員及各機構副局以上級別官員。在立法會議員何秀蘭印象中,特首的家宴尋常得讓她回憶不起吃過什么:雞、炒飯、水果。至于最貴的,思索之后,她終于想起,“是一條大魚”。
一些內地官員在港訪問考察期間,被香港官員以私人名義宴請的機會比公務宴請要多得多。比如深圳一批法官到訪立法會交流,時任主席范徐麗泰就曾自己掏腰包,請他們喝了下午茶。在香港,官員的普遍心態是怕麻煩:公款吃喝除了申請復雜外,即使核準通過,日后審計署將審計結果公之于眾,萬一有不妥之處被媒體或公眾發現,將得不償失。
至于公車使用――媒體掌握全港高級官員的公車車號。曾有官員開公車上班時順路載孩子上學,下班時順路停在路邊到市場買菜,都被傳媒迅速鎖定、放大,最終以該官員道歉了事。另外,在香港給官員開車,司機不但有超時津貼,也不需要在門口長時間守候領導至飯局結束。
為了更好地監督官員,香港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自1998年9月以來,香港推行官員財產公示制度已有10多年時間。
據了解,港府每年都要公布政府高官的私人財產,公示可?事無巨細。2011年,香港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召開特別會議審核新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其中也包括特首曾蔭權花幾千元參與公務及社交活動的詳細花費清單。
在香港行政會議網站主頁上,有“行政會議成員個人利益登記冊”的網頁鏈接,文件包括香港特首曾蔭權、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等主要官員的受薪工作、土地及物業等個人利益方面的資料。這些資料均向公眾公開,接受公眾監督。
2011年初,最新公布的一份《政經風險評估報告》顯示,香港地區的廉潔指數排名位居亞太地區第二位。
香港公務員的素質享譽全球,并非偶然。